对于地面的装修,大家一般都是比较重视的,已经很多的朋友们在装修店面的时候会考虑使用软地板这种地板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舒适的,而且平时清洁起来也相对的方便,为此吸引了不少的消费人群。如今地面装修都铺软地板,好看还实用,关键是自己能装省太多钱!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地面装修铺软地板怎么样?
地板砖是家庭装修不可缺少的材料,地板砖也可以叫做地砖,它具有质地坚硬、耐压耐磨且防潮、不渗水等多重优点,因而受到不少人的青睐。但是时间久了难免会破碎和看腻的问题。这时候这种“软地板”的产生就很有必要了。特别有一些车主,喜欢在自驾游,那么就喜欢带着这些家居好物,与车内的装饰相得益彰,让车内变的更加的温馨。很多人买了房子就已经很吃力了,但装修资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那么这些实用的装修好物能为你省去不少费用,就如下面的这款家里的地面砖平平无奇,早已看够,可以选择这样的地面砖贴,贴在对角上,旧地面立马大变样,比新地板还好看。
墙壁起皮脱块很难看,想要为家里改变风格不用伤脑筋,软地板既美观又不贵,质地柔软易粘贴,和各种家居风格搭配都很美观大方,防水防潮一撕即贴,老房出租房翻新,自己都可以轻松独立操作,贴起来很方便。环保背胶,生动的墙纸已然成了许多人的选择,给人一种很高端大气的感觉。而且非常好清理,只要轻轻一擦,污渍立刻不见。
家里的水泥地看够了?地板该换了?不用花钱买新的,用自粘地板就行,直接粘地上,结实、耐用、颜色也好看。这种是石塑材料的PVC地板革,比瓷砖便宜、好看,关键是防水的,也不会出现缝隙发霉的情况。如果有孩子的家庭,建议就选择复合地板,比较耐磨,小孩子再掉东西、砸东西就不怕了。而且它是一种环保的绿色产品,使用的寿命长久。
二、软木地板多少钱一平?
软木地板被称之为“金字塔尖上”的消费,可见其价格不会低,其性能不会差。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不要因为觉得贵就考虑其他什么的,要综合对比地板的各个方面,例如材质、用料、做工、色差等等,质量好的地板能用很久那也是很值得的。
1、软木地板:从剖面上看有三层,表层与底层均为软木,中间层夹了一块带企口(锁扣)的中密度板,厚度可达到10毫米左右,俗称“三明治”,里外两层的软木可达到很好的静音效果,花色与纯软木地板一样,也存在不够丰富的缺憾。但是从安装上看要简单许多,主要采用悬浮式,即同强化地板相似,对地面要求也不太高。这种软木地板价格相对较高,一般的市场价在300多元/平方米。以上两种软木地板均来自葡萄牙的阿莫林公司,质地纯净,非常环保。
2、纯软木地板:厚度在4-5毫米,如果只拿一小块来看,很像是防潮垫,从花色上看非常粗旷、原始,并没有固定的花纹,与我们平时熟知的条纹状地板有很大的不同,花色虽有几十种之多,但区别并不是十分明显;它的最大特点是用纯软木制成,质地纯净,非常的环保。它的安装方式采用粘贴式,即用专用胶直接粘贴在地面上,施工工艺比较复杂,对地面要求也较高。从价格上看这种地板价格相对较低,一般在一百多元/平方米。
3、软木静音地板:它是软木与复合地板的结合体,最底层为软木,表层为复合地板,中间层则同样夹了一层中密度板,它的厚度可达到13.4毫米。当人走在上面时,最底层的软木可以吸收一部分声音,起到降音的作用,因为有足够的厚度,脚感也非常好。这种软木地板价格为300-600元/平方米。
三、软木地板优点有哪些?
1、防滑性能好:软木地板具有比较好的防滑性,防滑的特性与其他地板相比也是它最大特点。软木地板防滑系数是6,老人在上面行走不易滑到,使用的时候感觉更加安全。
2、脚感柔软舒适:软木的这种回弹性可大大降低由于长期站立对人体背部、腿部、脚踝造成的压力,同时有利于老年人膝关节的保护,对于意外摔倒可起缓冲作用,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体的伤害程度。
3、能够吸收噪音:软木地板是业内公认的静音地板,软木因为感觉比较软,就像人走在沙滩上一样非常安静。
选择软地板来铺设地面的话,不仅整体看起来美观而且给人相对舒适的感觉。软木地板具有很好的防滑性的,而且脚踩上去比较的舒适,让人感觉很好,所以很多的朋友们也会选择软木地板来进行施工,建议大家在选择软木板的时候,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相关知识
如今地面装修都铺软地板,好看还实用,关键是自己能装省太多钱
如今年轻人都做水泥地面,不仅省钱还好看,更是一种潮流
瓷砖和地板地面已经OUT了,如今都全屋水泥地
装修房屋,这6个位置没必要砸太多钱,否则预算超支吃亏的是自己
瓷砖vs地板?地面铺哪种材料好?装过3套房终于选对
【扬子地板】铺装地板美丽与实用我都想拥有
房子怎么装修才好看又省钱 房子装修注意事项
注意这几点,再也不怕装修预算超支了!第五条太实用
装修用了这种材料,全家都送进医院!有些钱真不能省!
如今卫生间都不铺瓷砖,竟然铺上了实木板,没想到好处这么多
网址: 如今地面装修都铺软地板,好看还实用,关键是自己能装省太多钱 http://m.zhuangxiutp.com/newsview5982.html